而以X门子公司的品牌号召力,使得其虽然在91年才正式发布了盘古兼容机,但在91年就取得了100万台以上的销量,92年还未结束,但是目前X门子的盘古兼容机年产销量不低于500万台。这样首年百万台,次年400%的增长,着实让X门子公司的高层,也感觉到非常的振奋。
想要清楚的知道X门子的盘古兼容机的产销量,其实也很简单,只需要统计一下,X门子从维创半导体公司和LS半导体公司的CPU采购量,就可以推算出X门子公司的兼容机的出货量。
当然了,AMD公司也可以生产一部分XRM架构的芯片,但由于AMD公司不再能够获得最新的技术授权,只能生产旧架构的芯片,所以,并不被市场看好,所以,X门子为了谨慎起见,仅在极少数产品中用了AMD公司的芯片。
刘焱继续说道:
“X门子公司仅仅是一个开始,我们还会授权更多的公司生产盘古兼容机,全世界任何国家,只要是具备生产能力的公司,我们都欢迎生产其自主品牌的盘古兼容机。
我们对于盘古兼容机的要求很简单,兼容、创新、尊重知识产权。
只要你是这样的厂商,那么我欢迎你!
甚至,我们会进行微小型厂商的扶持计划,对于年产销量低于1万台的小型创业型公司,我们将不收取专利费。
与此同时,个人DIY用户,不需要争取我们的专利授权,你只需要购买市场上公开销售的盘古电脑硬件,能够组成出一台DIY电脑,恭喜你,你可能组装出了一台个性化,独一无二的DIY电脑。
与此同时,我们会对于盘古电脑或兼容机领域,有益的发明创新,给予奖励……
盘古兼容机相关的专利授权费用,我们原则是是低于1万台销量的小型创业公司不收取专利费用。超过1万台~10万台产量的厂商,我们会收取1%的整机零售价1%的专利费。至于,10万台以上的厂商,我们会收取2.5%的专利费用……
这一揽子的专利费用,是超过3万个不同专利组成的专利标准的授权费用。也包括,盘古操作系统的专利使用授权费用。”
在场不少的厂商,仔细一想,就知道刘焱很狡猾,不是说盘古操作系统永久免费吗?
没错,刘焱是比较狡猾的,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,真的是免费的。用户可以免费下载,免费安装,不需要任何激活码。
但是,维创电子集团,又是给盘古操作系统注册了一堆的专利。
操作系统的专利授权,也是需要盘古兼容机厂商付费的。
原本,维创电子集团,自己费心费力的生产电脑,辛辛苦苦的卖出去之后,扣除各种成本,包括长期的售后服务,最终每台机器能赚到的硬件净利润,其实是不超过5%的。
而开放了兼容机的市场之后,可以向兼容机厂商收取2.5%的专利费,赚的也更加省心省力。除此之外,CPU、内存、硬盘、SSD、显卡、光驱等等一堆的周边零部件也是能够榨取更多的利益。
这些硬件的生产,专利也是准备对外授权。不过,每个硬件的专利授权,都是额外的,原则上,是硬件出厂价的2.5%,作为专利许可费用。
总的来说,开放了兼容机的生产授权之后,维创电子集团公司的本身利润,并不会随之降低。甚至,会随着市场更大,能收取更多的专利费之后,获得的利润甚至还是提升。
当然了,CPU是比较特殊,目前刘焱已经不再准备,把XRM架构的CPU授权给更多厂商了。国内的维创半导体公司和LS半导体公司,两家厂商形成双寡头,已经是有意识的规避了反垄断法。
CPU作为目前电脑部件里面最精密的部件,需要最好的生产工艺和设备。产能集中在国内,也是能带动刘孟科技公司的光刻机等等设备的出货量。
而刘孟科技的目前在销售的光刻机,能够获得回报,自然就有钱继续投入下一代光刻机的研发和投产。
光刻机的研发和制造能力,掌握在自己手中,刘焱自然是有底气不依赖AMD这样国际大厂代工芯片。
实际上,刘焱还是挺感激AMD公司一开始代工,之后又翻脸。因为,如果AMD不翻脸的话,维创半导体公司和LS半导体公司恐怕也不会获得最新一代的CPU生产的订单。而国产的光刻机的出货量,估计仅会有目前的一小半。
不会像现在这样,维创半导体公司,几乎是每个月,都会新开一家晶圆厂和芯片工厂。投产的工厂,基本上一年多之后,产能爬坡上去了就开始盈利。在生产的工厂源源不断产生效益,支持更新更先进的新厂投产。
基本上,在盘古电脑市场发展还未停滞之前,维创半导体几乎是像永动机一般,不断的发展,看不到有丝毫的停滞迹象。
在结束了会议之后,刘焱跟现场37家整机厂商,签署了兼容机生产授权。
其中天朝厂商11家,东瀛厂商9家,米国厂商6家、欧洲厂商6家。
剩下的地区,要么不具备工业制造能力,要么就是市场容量有限。
比如,非洲的厂商就是0家,毕竟,即使到另一个时空的21世纪,非洲的工业产品占据世界市场的比例也仅有1%,而且,基本上很少听闻有非洲的科技创新。
天朝的兼容机厂商,虽然有11家,看起来数量较多,但实际上,实力都是比较弱小的厂商。最强的几家,分别是LX、KJ,剩下的目前实力来看,都属于杂鱼,但毕竟目前盘古产业链集中在国内,国内做盘古兼容机,是有生产成本优势的。
东瀛厂商数量仅次于天朝厂商,因为,目前东瀛的经济虽然出现了一些回落,但真正认怂,还需要等到90年代末。那时候,东瀛政府和企业才哀嚎,东瀛经济发展停滞了十年,失去十年的概念,才开始被人后知后觉的提出了。